第181章 来将可留姓名_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
笔趣阁 > 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 > 第181章 来将可留姓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81章 来将可留姓名

  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181章来将可留姓名“这裴行俭。”

  李世民哭笑不得:

  “即使自己不亲去,好歹也要遣人送上一程吧。”

  苏定方嘿嘿一笑,推测道:

  “使团不过数十人,能平乱擒贼,甚至还能勒石称功,可见功劳之大。”

  这话说得苏定方自己都颇为动心了。

  相较之下,那波斯都督真是谁爱送谁送,反正不要拦着我回长安表功!

  “将人从西域送至吐火罗,折返一趟徒耗半年。”

  扫大街苏定方摇摇头,等你回来,皇帝也不可能单独召见一次,可能早忘了你是谁了。

  行吧,李世民表示理解。

  毕竟这末代王室也就是借来用用掩人耳目罢了。

  虽然亦赞叹于这裴行俭的谋略,但李世民还是略有不解:

  “安西四镇无人乎?”

  “西域偏远,然位置紧要,故而更应有良卒镇守才对。”

  灭高昌之后有驻军他是有印象的,而且若置安西四镇,这四镇当然应该是四军镇。

  虽然这裴行俭计策值得夸赞,但难道不应该直接发四镇之兵殄灭贼虏以震慑宵小才对?

  此等手段为国惜力。

  但,不是李世民的风格。

  每当遇到疑问杜如晦就会简略翻翻之前的记录,此时综合了一下做出了猜测:

  “与高句丽连绵十三年战争,恐怕……”

  怎么称呼李治一时间让杜如晦有点犯愁,最后含糊道:

  “恐怕彼时天子为节约财赋,方撤安西四镇之军。”

  李世民瞪大了眼睛,只是稍一思索,想起来这个儿子对吐蕃瞻前顾后的态度,以及丝毫不明朗的行事风格,便知晓杜如晦这个猜测很有可能为真。

  “这李治,当真不理智!”

  长孙无忌在心里点了个赞,并思索:

  今天有没有办法留在宫里吃个饭呢?

  不要误会,只是想和好外甥亲近亲近罢了。

  而且,还得私下给陛下解释一下什么叫做“长孙无忌弄权”。

  此前他以为自己复出之路应该是相当顺遂才对,但如今……

  谐音之批评让众人哭笑不得,众人当中唯有李世勣红了脸。

  已知高句丽把大唐打穷了。

  且已知灭高句丽的乃是李世勣。

  那么请问……

  “高句丽之战,其责在朕。”

  看着李世勣的表情,李世民赶紧揽责:

  “等之后亲征平辽东,必然海陆并进,一战而定,不使懋功愁困。”

  李世勣张了张嘴巴,仿佛看到一个名垂青史的功绩长了翅膀飞的越来越远。

  然后,“啪”的一下被陛下挥手夺走了。

  安稳端坐的苏定方此时嘴角止不住的上扬。

  【裴行俭的这种行为,泥涅师表示很难评,可能还有很多脏话要讲。

  对李治来说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惊喜了,因为此时的大唐实在是太缺帅才了。

  667年,镇守河西的苏定方病死。

  两年后,李勣病逝。

  随后紧接着就是大非川之败,吐蕃跳脸,西域诸胡蠢蠢欲动。

  这种情况下裴行俭的出现让李治脸上终于不那么难看。

  于是就在裴行俭押着西突厥反贼回长安的同年,李治就马不停蹄的把他派了出去。

  因为东突厥又闹腾了。

  而这次,自恃名将在手的李治直接起了三十万大军交由裴行俭统帅。

  此战被《旧唐书》称赞,出师之盛,未之有也。

  但说实话,不管是卫青霍去病的大胜,还是贞观年间的连灭数国,其实都能看出来一个要点:

  打游牧民族,人多人少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因素,士卒太多反而还有可能拖垮自己的后勤。

  但好在裴行俭能力够硬,将三十万大军指挥得井井有条,既保护了后勤,也压迫了突厥的活动范围,最终在黑山一战而定。

  此战之后,后勤告急,且已经逐渐入冬,裴行俭不得已班师。

  次年裴行俭又领一军北征,此次用的则是离间计,东突厥的两个造反头子被裴行俭挑拨的反目,其中一个人迫不得已将家眷辎重留在金牙山,打算袭击唐军自证清白。

  结果刚上路,金牙山的老家就被裴行俭偷袭了,两个造反头人彻底反目,分别写信给裴行俭控诉对方,在得到裴行俭投降不杀人的承诺下,两人分别向裴行俭投降。

  这场东突厥的叛乱本该到此为止才对,但入朝表功时意外发生了。

  宰相裴炎称乱贼投降乃是因为程务挺作战勇猛,且退路被回纥人占据,故而投降。

  裴行俭何功之有?

  李治的理智所剩不多,不加思考相信了宰相的说辞,并将两个突厥头人斩首示众。

  被除功的裴行俭长叹,认为以后东突厥必然不可能再归顺唐朝了。

  事实也如裴行俭所说,仅仅两年过去,突厥再次叛乱,李治依然还是点了裴行俭的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